技术革新驱动包装转型,陶氏公司加码中国,锚定循环经济赛道。
近期,CHINAPLAS 2025国际橡塑展在深圳举行。展会举办期间,陶氏公司展示40余项方案,推进塑料循环及高性能材料发展。同期,陶氏公司宣布与Lovere、德联集团合作展示可追溯回收解决方案,与浙江恒熙深化合作推动单一材质纵向拉伸聚乙烯薄膜(MDOPE)行业增长。
在这个时间节点,陶氏公司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部亚太区商务副总裁李明壮(Bambang Candra)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独家专访。
李明壮1990年从印度尼西亚迪波内戈罗大学毕业后,便加入陶氏公司成为一名管培生。2007年,他出任液相法聚乙烯亚太区产品总监,随后历任聚乙烯及聚丙烯亚太区产品总监、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液相法聚乙烯全球业务总监等职位,2017年起担任陶氏公司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部亚太区商务副总裁。
在长达一个小时的全英对话中,李明壮为记者阐述了中国消费变化与绿色转型双重浪潮下的产业机遇,并披露陶氏公司在华技术路径与对外投资路线图。从软塑包装技术迭代到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家跨国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支点,实现可再生材料商业化。
陶氏公司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部亚太区商务副总裁李明壮 受访者供图
软塑包装革新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近年来,针对中国市场,包装及特种塑料领域有哪些新的变化或趋势?
李明壮:居民对便捷性产品的需求提升,包装及特种塑料领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以自立袋为例,其应用场景广泛,可用于食品、洗涤剂、干果等干燥食品的包装。相较于传统硬塑包装,软塑包装重量仅为硬塑包装的十分之一,在材料使用上高效节约。当下,除牛奶瓶等少数领域外,市场正加速从硬塑包装向自立袋等软塑包装转型。软塑包装兼具可折叠性与站立功能,能够满足超市等零售场所的陈列展示需求,契合现代商业的陈列要求。
软塑包装通常采用多层结构设计,尽管外观呈现为单一表层,但其内部实则由多层材料复合而成,且每层材料均具备特定功能。以食用油包装为例,若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感知包装强度不足或出现油脂渗透现象,往往是由于阻隔层性能未达标准。优质的包装应具备良好的洁净度和阻隔性能,能够有效阻止外界物质侵入。
在食品包装领域,阻隔性能尤为重要,例如麦片产品,其外包装盒内通常会配置一层采用高密度材料并带有阻隔层的塑料内包装,该包装能够有效阻隔氧气,确保消费者打开包装时,麦片依然保持新鲜脆爽的口感,避免因受潮而变软。这种薄膜的阻隔渗透性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特性,也是软塑包装在食品、日化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优势所在。
中国市场对这类技术型包装的需求正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以立白集团为例,作为最早采用自立袋包装及推广单一材质应用的本土品牌之一,其前瞻性布局值得关注。尽管单一材质包装因生产工艺复杂导致短期成本偏高,但立白以国际化视野与面向未来的战略定位,主动承担技术升级带来的成本压力。
21世纪:目前,大中华区已发展成陶氏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场。未来,陶氏公司对中国市场有何最新考量?
李明壮:上海陶氏中心是陶氏公司亚太区的商业和创新中心,在为中国市场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同时,也服务于陶氏亚太及全球市场。
近年来,中国处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关键期,对高附加值的材料科学解决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攀升,包括低碳材料、循环材料等。我们在中国的业务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以位于上海的“包装创新中心(Pack Studios)”为例,这是陶氏公司打造的协作平台,旨在汇聚品牌方、陶氏公司及薄膜加工企业,构建包装解决方案的全流程生态。当品牌方计划开发新产品并进行市场验证时,该中心可提供从概念测试、工艺研发到中试生产的全链条设施支持。品牌方能够直观看到“产品实物效果——如超薄设计下的可靠耐用性”,从而加速产品商业化落地进程。
这种创新平台模式是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陶氏公司在全球布局了八个Pack Studios中心,中国及新加坡、印度均拥有相关中心。此类投资不仅强化了陶氏公司与本土合作伙伴的技术协同,有助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
全球目标下的减碳策略与技术破局
21世纪:陶氏公司提出到2030年实现300万吨循环和可再生材料的商业化目标。在亚太市场,这一战略将如何落地?
李明壮:陶氏公司提出可持续发展承诺,具体体现在三大战略目标:到2030年,每年生产300万吨以塑料废弃物及其他形式的替代原料制造的循环或可再生产品;到2035年,实现包装领域产品100%可重复使用或再生利用;力争在2050年达成碳中和。
在消费后回收材料(PCR)领域,陶氏公司携手合作伙伴开展合作。于亚太地区,我们与中国的上海悦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Lovere)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依托陶氏公司技术与生产流程,我们将这些回收材料转化为优质的PCR材料。与部分企业利用废弃物及回收物以降低成本的目的不同,陶氏公司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获取与原始原材料质量相当的PCR材料,实现资源的高品质循环利用。
在塑料回收技术研发与产能布局方面,陶氏公司持续加大投入,重点发展化学回收技术。该技术可将状态不佳的塑料回收物通过化学加工,还原为与原始聚合物材料质量一致的产品。
针对亚太地区,陶氏公司已宣布与暹罗水泥集团(SCG)达成合作。我们规划在东南亚地区通过机械回收与先进回收的方式,对20万吨塑料回收物进行转化处理,通过技术与产能的双重升级,推动亚太地区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
21世纪:陶氏公司在亚洲工厂的减碳路径与欧美市场是否存在差异?在不同政策背景下,如何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统一性?
李明壮:当前,全球减碳实践面临挑战,核心矛盾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缺乏统一的环境标准。若能建立全球性通用标准,将极大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欧美与亚洲市场的差异,本质上源于碳排放核算体系、政策导向及产业配套的不同。
从政策环境来看,欧洲在碳排放与循环经济领域的投入尤为突出。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为例,欧洲要求生产者若未在产品中使用消费后回收材料(PCR),将面临罚款,罚金专项用于塑料回收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机制有效构建了支持塑料循环的生态系统。此外,英国等国家强制规定包装中PCR的使用比例,直接为回收塑料创造市场需求,推动其二次利用。相比之下,多数亚太地区的国家尚未出台类似强制政策,导致减碳与循环经济推进缺乏制度保障。
尽管区域政策存在差异,但陶氏公司始终坚持“生命周期评价”作为碳排放计算的核心方法。研究数据显示,软塑包装的碳排放量仅为基准值的一半甚至更低,而纸张包装的碳排放量至少是其两倍,金属包装则高达十倍至二十倍。这印证了塑料在低碳发展中的天然优势,塑料在正常使用周期内不会释放碳,是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材料。
然而,当前塑料产业仍陷入“生产-使用-丢弃”的单向循环困境,这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陶氏公司倡导以技术创新打破这一局面,例如采用单一材质设计的可回收聚合物,无需复杂清洗或分离流程即可直接循环利用,从源头上提升回收效率。基于此,陶氏公司呼吁全球监管机构协同构建完善的塑料循环生态系统,通过统一标准与政策引导,推动塑料产业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与可实现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典驰 雷若馨 深圳报道